内容简介:
需求阶段的隐性缺陷是研发流程中最高昂的成本黑洞之一。传统依赖个体经验与会议沟通的评审模式,在有效性、效率和一致性上面临瓶颈,难以系统化识别深层次的技术与业务风险,导致缺陷向开发、测试阶段传导,造成巨额返工甚至项目失败。
本专题分享旨在提出一种革新性的解决方案:构建基于多智能体协同的需求质量防御体系。该体系的核心在于:
1.流程范式革新:将评审从单一活动升级为标准化、自动化的质量流水线,明确各角色智能体的分工与协作机制。
2.知识驱动决策:通过知识工程将历史故障案例、架构约束、风险模型等转化为结构化知识,为智能体提供决策依据。
3.多维度仿真评审:由扮演市场规划、需求分析师、测试专家等角色的智能体,基于既定规则与风险模型,对需求进行多视角、深层次的交叉分析与风险预判。
本分享将系统阐述该体系的设计理念、关键技术实现路径及在企业中的实践成效,为提升研发初始质量、实现主动式风险管控提供可复用的方法论与工程实践。
演讲提纲:
1.困局与破局:传统需求评审的失效与体系化防御思路
1.1 痛点驱动:需求缺陷的“成本放大效应”
1.2 破局思路:质量防护左移,构建由知识驱动、智能体协同的需求质量防御体系
2.核心框架:需求质量防御体系的三大支柱
2.1 多智能体协同评审引擎
2.2 结构化评审知识体系
2.3 闭环评测与优化体系
3.实战详解:角色SOP与智能体协同Agent
3.1 评审维度拆解与角色分配
3.2 基于风险与规则的多维度并行分析
3.3 冲突消解与智能决策
4.实践成效:关键指标提升与组织能力沉淀
4.1 量化收益:核心指标改进与数据验证
4.2 核心价值:知识资产沉淀与流程标准化
5.总结与演进思考
5.1 总结:可复用的“需求防御”方法论框架
5.2 演进思考:从可用到可信任的关键跨越
听众收益:
1.了解一套体系化的需求风险防控框架:如何构建一个覆盖风险识别、分析、决策的AI防御体系,将质量保障左移并固化为工程能力。
2。掌握知识工程在需求领域的落地方法:如何将团队积累的隐性经验(如历史故障、风险建模)显性化为可被AI理解和使用的结构化知识资产,实现组织智慧的持续沉淀与复用。
3。获得多智能体协同的评审SOP与设计模式:获得一套可立即参考的智能体角色划分、交互协议与决策机制设计模板,快速在团队内启动类似实践,提升评审的全面性与客观性。
中兴通讯有线研究院AI算法工程师
中兴通讯有线研究院需求领域教练
中兴通讯有线研究院某中心需求领域效能提升负责人
从事需求领域AI研发提效工作,并负责相关技术方案落地